首页

【幼升小信息采集系统】幼升小心理对策:开始培养孩子自律性

儿童心理 |

时间:

2019-08-29

|

推荐访问

【www.sudunlaoyingcha.com--儿童心理】

幼升小心理对策:开始培养孩子自律性

  典型问题

  难以适应、感到受冷落和“恐学症”困扰“小一”生

  问题一:新环境让“小一”生感到难以适应

  家长程女士回忆,女儿去年9月进入海淀区某小学上一年级。开学一周后,孩子在成绩上的表现还令她满意,但女儿总会抱怨说“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小学”、“一节课40分钟有些漫长”等等;早上起床时孩子会表现得磨磨蹭蹭、出门拖拖拉拉、做功课也经常到夜里十一点钟,自己催促得多了,孩子还嫌啰唆。

  问题二:照顾“不周”让“小一”生感到受冷落

  孩子上学后会感到老师不再关注自己了,情绪也开始变得不稳定。接受采访的侯同学在西城区一所普通小学就读一年级,在幼儿园时,老师会亲切地问她“吃饱了吗”、帮她掸衣服上的灰、陪她等妈妈。而小学的老师们,因为要同时看管班里的45个孩子,难免会照顾得不周全,这一变化经常会让她感到很无助、备受冷落,甚至不愿再向老师问好、不愿举手发言。

  问题三:提前学习让“小一”生患上“恐学症”

  由于“幼升小衔接班”让孩子入学水平“千差万别”所导致的“恐学”、“厌学”情绪、自信心缺乏和压力感倍增等状态,成为家长们最难把握的心理问题。

  奥数网论坛上,家长miffy1012发帖表达了她对孩子要不要上“幼小衔接班”的纠结,跟帖的家长们谈道“周围的孩子都上,不愿意自己孩子落后”、“小学课程进度快,不提前学可能会跟不上”——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给孩子办理了幼儿园大班退学手续,转而参加各种衔接班或学前班,提前学起了拼音和算术。

  原因解析

  家长心理和环境变化都容易让“小一”生产生“心理门槛”

  原因一:孩子的心理问题源于家长自身的焦虑和不安

  “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往往出自家长内心的顾忌”,胡旺指出,中国的父母对孩子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因此,家长不经意间的话语总会给小学贴上“恐怖”的标签,比如“玩吧玩吧,再玩两个月,等上了小学你就有苦吃了”、“好,你不听我的话,小学老师自有办法治你”——家长因为自身的焦虑和不安而给孩子描述了一个妖魔化的小学,让孩子产生“恐学”心理,这样不利于他们对小学产生兴趣和喜爱。

  原因二: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别造成孩子内心的落差

  严冷指出,在学习环境上,幼儿园富有童趣、更加开放,但学校相对严肃,对孩子吸引力降低;在学习方式上,幼儿园教育以娱乐为主,孩子更愿参与和投入,而小学有指定教学大纲和考试评比,对孩子约束和局限更大;在角色期望上,相比幼儿园老师更主动、对自己生活上照顾得更多,小学老师“一板一眼”地按课程表进行系统授课,与学生间的互动也往往只体现在课堂提问和批改作业上,因此孩子内心的落差会让他们丧失对校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汲取知识的渴望。

  原因三:没有培养起孩子的自律性

  胡波指出,孩子升入小学后所表现出的磨蹭其实有很多原因。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能够培养出在学习习惯、时间观念等方面的自律性,就像有了围栏,羊群才能更好地成长。况且,幼儿园里的孩子相对自由、散漫一些,课堂游戏和课外活动也并不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只要老师布置任务,孩子会马上给予反馈;而小学的作业和用具往往需要回家完成和准备,第二天上交、使用。因此,有些孩子会在步入小学后患上“拖延症”的毛病,没能及时做好调整、难以跟上老师的节奏,作业也会出现漏写、无法按时完成的情况。

  原因四:入学水平参差不齐易造成心理问题

  针对“幼升小衔接班”的问题,“有些孩子因为提前学习了部分小学知识,在初期很容易因为成绩好而获得老师表扬,觉得学习是件简单的事而骄傲自满,等到知识点加深便容易开始逃避、厌学。而对于那些未提前学习过的孩子来说,入学后‘掉队’、知识能力赶不上别人的水平也会让他们自信心缺乏、倍感压力。”胡旺指出。

  专家支招

  “小一”生迈过“心理坎”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

  教育问题上不可“抢跑”

  幼儿园是孩子在套上小学“夹板”前享受童趣、体验快乐的最后时光,面对突如其来的学习任务,娱乐、活动、游戏对大班孩子来说变得遥不可及。因此我并不赞同有些家长用“衔接班”代替幼儿园大班的做法,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任务,家长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在教育问题上不可“抢跑”,让孩子过早意识到学习是件苦差事,更不要侵占孩子的休息时间,禁锢他们的思想和天性。如果选择报班,要结合实际情况、征得孩子同意后再行动,这样既保证孩子能够接受、学有所获,也避免不必要的付出和浪费。

  不要帮“小一”生收拾书包

  在“幼升小”过渡时期,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尽早认识到两个阶段间的区别,提前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在思想上,要多向孩子传递积极情绪,讲明学校制定规矩的必要和设置考试的意义;在生活中,家长也要对孩子的日常表现和自理能力有所规范和要求,起到监督、纠正的作用。比如让孩子通过阅读课外书、收看科教类节目,从而对知识和课堂抱有期待;让孩子自行准备出游前所带的背包,按照家庭购物清单采买生活用品等,随时培养勤记录、勤检查的习惯,提前懂得如何做好规划、保持注意力。在整理内务、准备文具、包书皮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上要充分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开学前让孩子适应小学作息时间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入学后,家长切记不要帮孩子收拾书包,而要鼓励他们自己写记事本,家长做到提醒就可以了。

  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

  一方面,家长的心理素质要好,要具备强大的耐心。家长的主观意识是要将孩子培养成才,但往往会缺乏耐心。在小学这个年龄段,孩子很容易犯错误,家长应该容许孩子犯错误。比如孩子这次考得不好,家长可能就放弃了,这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家长要给孩子适度的爱,不要溺爱过度,更不要树立权威。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思维模式等都要进行一定的转变。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开始,就是家长跟孩子建立合作关系的开始,但此阶段仍要以家长辅导孩子为主。家长要帮助孩子完成学习过程的转变,给孩子灌输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比如如何和老师相处、怎么处理同学间的矛盾等等。家长还要慢慢培养孩子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告诉孩子有些事情不能做的坚决不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明确出界线,否则越大就越不好管理了。

  沟通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法宝”

  家长、老师和孩子之间要相互沟通。孩子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性很强,在家会依赖父母,在学校会依赖老师,老师的态度非常重要。孩子有什么样的想法,老师对孩子有什么建议,家长想了解什么情况,大家要经常坐在一起聊一聊,问题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老师和家长还应该在建立沟通模式的前提下,充分相信孩子、鼓励孩子与外界接触,因为孩子对进入小学是没有概念的,因此要从行动、语言、准备工作等方面给小学下一个正确的定义,教导孩子突破内心防线,积极与他人沟通交流、培养表达能力,勇于向新同学做自我介绍,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一些待人处世之道。同时,向孩子介绍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到校园参观、结交小学生为友,这些都是使孩子保持对学校新鲜感、激发孩子热情的好方法。文/李一龙
延伸阅读
演讲稿不仅要充分体现演讲者独到、深刻的观点和见解,而且还要对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体态语的运用进行设计并加以注释,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儿童心理健康演讲稿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12-06
案例分析是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来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将它们加以汇总和理解并消化,以求最大化地开发案例的功能,发挥案例的作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精选4篇,欢迎品鉴!
2022-11-30
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整个民族文明、卫生、健康素质的根本措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六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10-18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08-21
案例分析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类型,考察的是高层次的认知目标。它不仅能考察考生了解知识的程度,而且能考察考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考察考生综合、分析、评价方面的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四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08-17
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整个民族文明、卫生、健康素质的根本措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范文汇总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08-17
高中哲学唯物论精选选择题1.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娃娃日记》中写道:“儿童最初的世界完全以他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作为中心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然而这种无意识并不类似于洛克所说的‘白板’,事实同步练习
2023-11-20
及时纠正孩子的报复心理 心中有阳光,自己的心灵就会美好纯洁,心中有阳光,是心中有爱,有了爱,内心世界就会光明,心灵的阳光,会使自己品质高尚,温暖着自己和他人。相反,心中无阳光,内心世界就会一片
2019-08-29
儿童十种表现或因心理扭曲美国儿童心理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当家长的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霍夫曼还认为,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出如
2019-08-29
经常挨骂的孩子易有心理障碍有一句俗语是说:小树不修不直流,人不修理根揪揪。抱着这种态度,许多家长都认为不经过打骂的孩子就不会成器,所以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时的冲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但有时却造成不可
2019-08-29
  •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