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知识点复习(锦集4篇)

【www.sudunlaoyingcha.com--八年级】

复习就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可以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使我们巩固:~功课ㄧ~提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知识点复习(锦集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知识点复习1

第三节 快与慢

第三节 快与慢

第1课时 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实例分析,知道仅有路程或时间是不能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讨论,知道速度公式的导出过程.

理解速度的单位,会写、会读、会换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经验找到定性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进而设计实验对物体运动快慢进行定量比较,建立速度的概念。并在此过程中体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科学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体会数学方法在物理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速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的换算

导学学案教学流程

我会自学

1. 在物理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读作_____________,可用符号___________或__________表示,它是由__________单位和__________单位组合而成的,日常生活中速度的单位还常用 ,读作__________,用符号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表示。

我能参与

知识点一: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 百米赛跑中,观众是以____ ________的方法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而终点裁判员是以_________ ___的方法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

2. “森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赛跑的情景如图2.3-1所示。请你观察情境,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 ,判断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通过比较_______ ____,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

3. 甲乙两辆汽车在平值得公路上行使,为了反映两辆车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某人拍摄了一张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2.3-2所示.已知每隔2秒曝光一次,哪一辆运动得快一些?为什么?

知识点二:速度

1.在物理学中我们是以 “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路程的多少”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而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一些成语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下面的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 )

a.离弦之箭 b.风弛电擎

c.一日千里 d.姗姗来迟

2.完成下列单位的换算:

54km/h= m/s

25 m/s= km/h

300cm/min= m/s

300 m/s = cm/min

我能解决

例1:从速度公式 v = 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路程不变,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例2:图2.3-3是甲、乙两物体运动路程s和时间t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

a.υ甲>υ乙

b.υ甲<υ乙

c.υ甲<υ乙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我会解决

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请借助图2.3-4中的短跑比赛来说明这两个方法:

a图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b图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关于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b.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时间的物理量

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d.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大

3. 高速公路上急速行驶的甲、乙两辆小轿车,甲的速度为 120km/h,乙的速度为30m/s,则( )

a.甲车的速度大

b.乙车的速度大

c.两车的速度一样大

d.无法确定

我会总结:

我能迁移

1. 物理学中常用图像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图2.3-5所示,则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相同的是( )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2. 某城市中心路段汽车限速为40km/h.一位女士因开车超速被警察罚款,图2.3-6是警察和这位女士的一段对话.请你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帮助警察向这位女士解释被罚款的原因.

创设情景

奥运会男子100m决赛正在紧张地进行着!观众看到前面两位运动员几乎同时到达了终点,到底谁是冠军呢?裁判员很快就有了结论,你知道裁判员是怎么判断谁快、谁慢的吗?

自主学习

出示导学提纲,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共建

问题一:教师取出两张16开纸a和b ,将a对折一次,将b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释放。让学生猜一猜:哪张纸片下落得较快?并说明猜想的依据。

小结:凭感觉有时是不准确的,是不科学的。

问题二:那么在体育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所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相同吗?

如果回答相同,则提问:“观众也记时间吗?”

如果回答不同,则提问:“不同在什么地方呢?”有谁能用简短的语言归纳一下这两种方法呢?

小结:我们将这个过程用物理的语言叙述出来就是:观众的方法是谁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谁运动得就快。裁判的方法是谁在相同的路程中所用的时间短,谁运动得就快。

问题三: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进行探究,寻找方法;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操作方法及步骤的优劣作出评价。

小结: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

问题四:速度是用哪两个物理量定义的?怎样定义的?

小结:物理学中常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这种方法叫做比值定义法。

问题五:子弹的速度是100 m/s,“动车族”火车的速度是200 krn/h,怎样比较它们速度大小?

小组同学互相讨论,找出比较物体速度大小的方法。教师搜集学生学习的信息后,让学生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在单位的换算过程,必要时教师要板书并讲解换算方法。

小结:比较速度的大小时,首先要将单位统一,如果不统一,要进行换算,单位换算使用的是等量代换法。明确关系式:1 m/s=3.6 krn/h.

知能应用

出示题目,学生讨论、交流,寻找方法。教师讲解时要渗透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小结:两个物理量,如果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增大(减小)而减小(增大),并且二者的比值保持不变,这两个物理量成正比。一个物理量往往同时与多个因素有关,比较它们的大小时,要同时考虑相关因素,不可顾此失彼,如速度是由路程和时间共同决定的,比较物体速度的大小时,既要考虑路程,又要考虑时间。

小结:利用图像比较速度的大小时,首先要明确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物理量,然后确定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诊断评价

出示评价试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根据反馈的情况进行补偿。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知识点复习2

八年级物理下册《电功率》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电功率》复习知识点

《电功率》 一、电功: 1、定义:电流通过用电器所做的功(即消耗电能)叫做电功.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被消耗而转氏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2、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电能)的过程;电流做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就消耗了多少电能。 电流做功的形式:电流通过各种用电器使其转动、发热、发光、发声等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 3、规定: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4、计算公式:W=UIt =P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W= I2Rt= 八下物理复习资料

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W= I2Rt W1:W2:W3:…Wn=R1:R2:R3:…:Rn ②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W= 八下物理复习资料 八下物理复习资料 ③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在一定时间所做的总功 常用公式W= W1+W2+…Wn 5、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J)常用单位:千瓦时(kW・h)俗称“度”; 换算关系:1度=1千瓦时(kW・h)=3.6×106焦耳(J) 6、测量电功: ⑴电能表:是测量某一段时间内消耗电能多少的仪器。 ⑵ 电能表上“220V”“5A”“3000R/kwh”等字样,分别表示:电能表额定电压220V;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5A;每消耗一度电电能表转盘转3000转。 ⑶读数:A、测量较大电功时用刻度盘读数。 ①最后一位有红色标记的数字表示小数点后一位。 ②电能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 3 2 4 6 8 3 2 6 5 4 如:电能表月初读数 月底读数是 这个月用电 合 J B、测量较小电功时,用表盘转数读数。如:某用电器单独工作电能表(3000R/kwh)在10分钟内转36转则10分钟内电器消耗的电能是 kwh。 二、电功率: 1、 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定义公式:八下物理复习资料

2、 实际意义: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泡的实际功率大小。 [演示]将15 W和100 W的电灯分别接入电路,合上开关,灯发光,同学们观察电能表转动情况,100 W转得快说明用电器用消耗的电能快. 不能说消耗的电能多。 定义式:八下物理复习资料     注意; ①统一用W(J),t(s),P(W)                         ②统一用W(kW・h),t(h),P(kW)             3、电功率计算公式:P=UI=W/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P= I2R= U2/R 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P= I2R P1:P2:P3:…Pn=R1:R2:R3:…:Rn ②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P= U2/R P1:P2= R2:R1 ③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总功率 常用公式P= P1+P2+…Pn 4、单位:国际单位 瓦特(W) 常用单位:千瓦(kw)  1 kW=103 W 5、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⑴ 额定电压:用电器在正常工作时所需的电压叫额定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P额=U额I额=U2额/R某灯泡上标有“PZ22OV-25”字样分别表示:普通照明,额定电压220V,额定功率25W的灯泡。若知该灯“正常发光”可知:该灯额定电压为220V,额定功率25W,额定电流I==0.11A 灯丝阻值R==2936Ω。 ⑵ 当U实 =U额时,P实=P额 用电器正常工作(灯正常发光)  当U实<U额 时,P实<P额 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灯光暗淡),有时会损坏用电器   ①实际功率随电压变化而变化根据P=八下物理复习资料得八下物理复习资料

②根据P=U2/R 如果U 减小为原来的1/n 则P′=八下物理复习资料  例如:若U实 =八下物理复习资料U额 则P实 =八下物理复习资料P额 当U实 > U额 P实 > P额 长期使用影响用电器寿命(灯发光强烈)   P实= 0 用电器烧坏(灯丝烧断) ⑶ 灯L1“220V 100W”, 灯L2“220V 25W”相比较而言,L1灯丝 粗短 ,L2灯丝 细长。 判断灯丝电阻口诀:“大(功率)粗短,小细长”(U额 相同) 两灯串联时,灯L2亮,两灯并联时,灯L1亮。 判断哪个灯亮的口诀“串小(功率)并大” (U额 相同) ⑷“1度”的规定:1kw的用电器工作1h消耗的电能。 P=W/ t 可使用两套单位:“W、J、s”、“kw、 kwh、h” 6、测量: Ⅰ、 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①原理:P=UI ②电路图: ③选择和连接实物时须注意:  电源:其电压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 滑动变阻器:串联接入电路,且调到最大值。根据能否调到灯泡的额定电压选择滑动变阻器。 电压表:并联在灯泡的两端“+”入,“-”出。根据额定电压选择电压表量程。 电流表:串联在电路里““+”入,“-”出。根据I额=P额/U额 或I额=U额/R 选择量程。 Ⅱ 测量家用电器的电功率:器材:电能表 秒表 原理:P=W/t 三 电热 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那些因素有关? 原理:根据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高度来判断电流通过电阻丝通电产生电热的多少 。 实验采用煤油的目的:煤油比热容小,在相同条件下吸热温度升高的快:是绝缘体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3、计算公式:Q=I2Rt (适用于所有电路)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Q =UIt= U2t/R=W=Pt 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Q= I2Rt 。Q1:Q2:Q3:…Qn=R1:R2:R3:…:Rn 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Q= Q1:Q2= R2:R1 ②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在一定时间所产生的总热量 常用公式Q= Q1+Q2+…Qn ③分析电灯、电炉等电热器问题时往往使用:Q= =Pt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知识点复习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米 ,用符号表示为 m   。另外还有7个单位。

1k m= 1000   m,1m=  10 dm=  100  cm= 1000  mm=  106     um=  109      nm。

光年是  长度   的单位。

(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刻度尺     ,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  长度   的工具;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  量程     、 分度值     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测量时的方法: “0” 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 刻度面  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 分度值  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 数值      和 单位    组成 。多次测量取 平均值   作为测量结果,这样可减少误差。

3、时间的测量:(1) 时间的单位有  秒   、 分    、 时  。其中国际制单位是 秒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 停表  。  (2) 1h=  60    min= 3600   s;1min=  60    s;30min=  0.5      h

(3)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走、二 停    、三恢复 零 。

4、误差是 测量值  与 真实值 之间的差异。误差与错误不同, 错误 能消除, 误差 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 位置   的变化叫做 机械运动   。

2、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 运动   的世界。 运动    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3、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  标准   的物体叫 参照物   。

一切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人们通常选   地面       为参照物。

4、同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取决于所选的 参照物,选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一般会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相对性   。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    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5、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 位置  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  位置没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  时间   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 长    的物体运动得快。   另一种是经过相同  路程    比较他们所花的时间,所花的时间   少  的物体运动得快。

(2)物体运动的快慢,还可以用速度来表示,速度值  大    的物体运动得快。

2、速度:(1)定义: 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2)公式:v=s/t     。

(3)速度的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 运动快慢 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 单位时间  内通过的路程。

(4)速度的国际单位: 米每秒(m/s)   ,交通中的常用单位: 千米每小时(km/h)    。速度的单位是由 长度    的单位和 时间    的单位组合而成的。 1m/s=  3.6   km/h

(5)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15m/s,它表示每秒钟通过的路程为15米    。

3、机械运动按运动路线的曲直分为 直线     运动和 曲线   运动。

4、直线运动按速度是否变化 分为 匀速    直线运动和 变速    直线运动

5、(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 速度不变    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    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是  变化的   ,这种运动叫做 变速直线    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 平均     速度来表示。

6、在匀速运动中速度的公式是 v=s/t    ,公式中V的大小是  不变    的(不变、变化),路程与时间成  正比。变速运动中求平均速度的公式为 v=  s总/t 总 。

平均速度的大小反应了运动的粗约或平均快慢程度。 变形公式有:路程s= vt      ,时间t= s/v

第4节  测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v=s/t       2、实验器材:  刻度尺、钟表、小车  、斜面

2、实验时用 刻度尺   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停表    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在用公式  v=s/t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车的平均速度。

第二章  声的世界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   ,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

2、传播:声由 介质传播的,一切 固体 、 液体、 气体 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 空气 作介质传播的; 真空 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交谈。声音以 声波   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 快慢 ,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 距离 。

15℃空气中的声速为 340  m/s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   不同   (同、不同)。声在 固体  中传播最快,在 气体  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 钢管    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  水 、 空气  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 反射   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   。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 0.1     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1s,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    加强,使声音更响亮。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  17   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  vt/2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个特性指的是音调、  响度    、 音色

① 音调    ,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 频率 决定的,  频率    越大,音调越高。

②  响度 , 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      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近, 响度      越大。    ③ 音色     ,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 音色  是不同的。用  音色   来判断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  频率     ,它的单位是  赫兹(HZ)       。

3、超声和次声: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 20   HZ~ 20000  HZ。人们把高于 20000    HZ的声叫做  超声   波;把低于   20    HZ的声叫做  次声    波,它们都统称为声,但人们都听不见。蝙蝠、海豚发出的声常为  超声   声;地震、海啸、台风,还有大象发出的声是   次   声。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  广   (广、窄)。

4、音乐委员起的音太高我唱不上去,指的是声音的 音调    ,夜晚有一个人在操场上引吭高歌指的是声音的 响度  ;我们能辨别是数学老师的声音还是语文老师的声音是用 音色  辨别的。

第3节 声的利用

1、 声作为一种波,利用声既可以传递 信息  ,还可以传递 能量     。

2、 利用声来传递 信息   的例子很多:蝙蝠利用回声定位;利用声呐探测海洋的深度和鱼群;医生借助B超获得体内器官的信息。利用地震发出的次声波,确定发生的方位和强度…

3、利用声可以传递 能量  。超生洗碗、超声碎石,都是利用声来传递 能量   的例子。

第4节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1)乐音: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  乐音    。

(2)噪声:从物理学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 无规则振动    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的角度看:凡影响人们  正常的休息、学习、工作               的声音为噪声。

2、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人们以 分贝(dB)  为单位 来计量噪声的强弱。 0 db是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 30~40 分贝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  分贝;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应超过70分贝;为保证休息和眠噪声不应超过 50    分贝。

3、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声源的 振动     产生声音---空气等  介质 传播声音---鼓膜的  振动       引起听觉。

4、控制噪声的途径:(1)三方面着手控制噪声:1)防止噪声的 产生   2)阻断噪声的 传播    3)防止噪声进入  人耳   。

(2)如安装消声器,禁止鸣笛是在  声源    处减弱 噪声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 植树造林、修隔声墙  。(3)在  人耳处减弱 如用手指堵住耳朵。

5、右图是  禁止鸣笛     的标志。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1节 温度

1、温度:物理学中把物体的 冷热程度  叫做温度。常用温度计是利用 液体的热胀冷缩                     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t):温度计上的符号0C表示的是摄氏 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在标准大气压下

冰水混合物     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  沸水     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0C和1000C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个等份代表1 0C。人体的正常体温是 37 0C   。“-4.70C”读作 负4.7摄氏度                    或读作  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2)认清它的 量程    和  分度值     ;

3) 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 全部浸入   被测液体中,不接触  容器底和容器壁    ,待温度计示

数  稳定     后再读数;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 取出   温度计,视线要与液柱 的液面     相平。

4、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35~420C ,每10格是 10C  ,分度值为 0.1 0C。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有很细的缩口)读数时体温计可以 取出来读数     ,第二次使用时要  用力向下甩       。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指的是  固态   、  液态     、 气态 。物质处于何种状态  温度      决定。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  物态变化         。

2、熔化和凝固:物质从 固态  变为  液态     叫做熔化,要 吸    热;从  液态  变为 固态  叫做凝固,凝固过程要 放  热。

3、晶体:冰、海波、各种金属,在熔化过程中 吸热  热,温度却保持 不变     ,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 晶体  。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在熔化过程中  吸    热,温度却不断 上升    ,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 非晶体   。

4、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 温度     叫做熔点,

5、 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 温度   叫做 凝固  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 相同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

6、熔化  吸 热,凝固  放 热。北方的冬天,地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 凝固   时放热,温度不会太低。夏天冷却饮料,用冰块比冷水好是因为冰 熔化  成水时吸收更多的热量。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从 液态 变为  气态 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时要 吸 热。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   。

2、(1)沸腾: 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 表面  和内部 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 不变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不变   ,但要持续的  吸  热。

水沸腾时的现象: 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 温度 叫沸点。不同的液体沸点 不同     (同否?)

(3) 沸腾的条件是:液体的温度达到 沸点    ,必须继续  加 热,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不变。

3、蒸发:(1) 是在 液体的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可以在 任何  温度下发生。

(2) 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 吸   热,液体本身温度降低(蒸发致冷)

(3) 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液体温度  、 液体表面积  、  液面上方空气流速

4、液体蒸发时温度要 降低    ,它要从周围物体 吸收 热量,因此蒸发具有 致冷    作用。

5、液化:物质从   气态 态变为 液    态的过程叫做 液化     。所有的气体,在 温度  降到足够低时,都  可以  液化;而有的气体  不能  单靠  压缩体积      使它液化,必须使它温度降到一定温度以下,才能设法使它液化。气体液化时要 放  热。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 固态   直接变成 气态   叫升华,升华过程中要 吸  热;物质从 气态   直接变成 固态   叫凝华,凝华过程中要 放  热。

2、判断物态变化:(1)碘变为碘蒸气是 升华  ,冷却后又变为碘粒是 凝华   ;冰冻的衣服干了是 升华     ;北方冬天玻璃上出现冰花是 凝华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是  升华 ;冬天树枝上出现“雾松”是 凝华  。早上打霜是  凝华 ;白炽灯灯丝变细是  升华  ;舞台上的雾景是利用干冰 升华  吸热降温,空气中的水蒸气 液化   而成的雾。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 升华   吸热,空中的水蒸气 凝华    成小冰晶,遇暖气流 熔化    成雨水。

(2)雾、露的形成是  液化  现象;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口腔中的 水蒸气 遇冷  液化  而成的;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是 蒸发(汽化) ;夏天早晨自来水管外在“冒汗”是 液化      ;游泳上岸后觉得冷是因为 蒸发吸热致冷。烧红的铁放进水里“哧”的一声见一股“白烟”上升,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先汽化  、后液化   。装冰琪淋的杯底附着一层水珠是 液化   现象。

(3)北方的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 凝固  时 放     热,不致使菜窖温度过低而冻坏菜。

擦酒精觉得凉快是因为 蒸发吸热;吃冰棒凉快是因为 熔化吸热。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放入空气中示数为先  下降   后 上升      ;对着干燥的温度计扇扇子,温度计的示数 不降低       。

第四章 光现象

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能直接发光的物体叫 光源    。月亮  不是    (是、不是)光源。

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   和    方向  ,这条直线称为光线。

2、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 同种均匀介质 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  真空    中传播最快,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

是  3×108   m/s。在水、玻璃中逐渐 变小    (大、小)。

3、应用:影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成因、激光准值等,都用光的  直线  传播来解释。

4、打雷时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这表明  光速   比 声速    快。光年是 长度       单位。

第2节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  遵循反射定律。

(1)入射角: 指的是 入射光线  与  法  线所成的夹角。反射角 指的是 反射光 线  与法线所成的角。

(2)光的反射定律: 入射 光线与  反射  光线、  法线   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        光线与 入射  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反射 角等于 入射  角。在反射时,光路是    可逆     的。

2、反射类型:

(1)  镜面反射 :入射光平行时,反射光也平行,是定向反射(如镜面、水面);

(2)  漫反射  :入射光平行时,反射光向着不同方向,这也是我们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物体的原因。两类反射都遵循 反射    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 逆   的

3、光垂直射入镜面时,反射角为  0   度,入射角为  0   度;

4、能从各个方向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因为发生了 漫  反射。光滑的铜镜,镜子,平静的水面发生的是 镜面    反射。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 正 立的  虚   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相等 ,像与物体大小  相同   ;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   。即平面镜所成的是 等大    、正立  、虚像。

成像原理:根据 光的反射定律      成像。

成像作图法:可以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光的反射定律两种方法作图。

平面镜的应用:一是可以  成像  ,二是可以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

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的大小 相同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相等    ,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  ,所成的是  虚  像。像和物关于  镜面    对称。

第4节 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 斜射   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 发生偏折      ,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折射初步规律:(1)入射线、折射线分居 法 线两侧。(2)入射角增大,折射角 增大   ,但增大的度数不等。空气那面与法线的夹角 大 些。(选“大或小”)(3)光线垂直射入界面时,光的传播方向  不变  ,折射角等于 0度    。在折射时光路也是  可逆 的。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  大 于入射角。

3、折射现象:插入水中的筷子向 上 弯折,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 浅 ,玻璃砖后的笔“错位”,这些都是光的 折射   现象形成的。

4、看见水里的鱼是鱼的 虚   像 ,是经光的  折射   形成的。看见水里的“月亮”“白云”是 虚     (选“实物或虚像”),是经光的 反射   形成的。水中的倒影是 虚像    ,是光的 反射  形成的;小孔成像是  实   像,是光 直线传播  形成 的。

5、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 可逆    的。

第5节 光的色散

1、三棱镜把白光分解成红、橙、 黄 、绿 、蓝 、靛 、紫  七种颜色的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太阳光(即白光)是由多种色光 混合  而成的。这是英国   牛顿   发现的。

2、彩虹是光的 色散  现象,海市蜃楼是光的 折射  现象。

3、色光的三原色是指 红、绿、蓝         。

4、物体的颜色:应用:绿光照到一个穿白上衣红裙子的人身上,看见的是 绿    色上衣,黑   色的裙子。(反射与物体颜色相同的色光,不同颜色的就被吸收而成黑色)

5、看不见的光:是指红光之外的辐射叫 红外线   和在光谱的紫端以外的看不见的光叫 紫外线    。

(2)、 红外线的作用:(1)制红外线夜视仪。(2)红外线遥控。(3)红外线烧烤食物(4)红外线测温度。

(3)、紫外线的作用:(1)有助于人体合成 维生素c 。(2)杀死 微生物   灭菌。(3)能使 荧光    物质发光来识别钞票的真伪。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  透镜

1、透镜的概念:透镜有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 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   凹透镜  。

主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透镜的 主光轴    。

光心:光线通过透镜上某一点时,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做  光心       。

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经凹透镜折射后要发散,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轴上一点)这一点叫透镜的 焦点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 焦距  ,用 f    表示。

2、凸透镜的光学性质: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  焦点  ;图一

2)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图二

3)经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不改变       。 图三

3、凸透镜对光线有 会聚    作用,所以又叫  会聚   透镜。

凹透镜对光线有  发散  作用,所以又叫  发散   透镜。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 凸透  镜。照相机成的是 缩小    、 倒立的 实    像

投影仪的镜头是一个 凸透     镜。投影仪成的是 放大    、 倒立  、的  实   像

放大镜的镜头是一个 凸透   镜。放大镜成的是 放大    、  正立    、的  虚   像

2、实像和虚像:

实像:是实际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光屏  能   (能否)承接到所成的像;      物和实像在凸透镜的  两   (同侧或两侧)。能成实像的光学元件有: 照相机、投影仪、摄像机  。

虚像: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汇的位置;光屏 不能 (能否)承接到所成的像;  物和实像在凸透镜的  同侧   (同侧或两侧)。能成虚像的光学元件有: 放大   镜 、平面  镜 ,还有看见水里的鱼也是经折射形成的 虚   像。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用到的实验器材有:光具座、蜡烛、凸透镜   、 光屏   、 火柴 。

(2)实验过程:① 蜡烛   、 凸透镜   、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使焰心、凸透镜光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同一水平高度 ;②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中央,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即像距),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情况,测出物距和像距;③调节蜡烛的位置,重复以上操作。

(3)物距和像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u);像到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v)。

2、凸透镜成像规律小结:

物距(u)

像的正倒

像的大小

像的虚实

像的位置

像距(v)

应     用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知识点复习4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

第七章   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2)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以及动、静转化)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在是否改变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 、方向和作用点。  它们都能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6、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7、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对应长短)、方向(箭头方向)、作用点(线段起点或终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力的作用点在受力物体上。

8、(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9、力的测量: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3)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或在一定范围内(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在力的方向上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视线正对刻度板。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表示它受到的拉力的大小。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通过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等。

10、相互作用力:性质: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同一直线上;④作用在两个物体上。⑤同时存在

11、重力:

(1)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 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 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近似时取10 N/kg

(3)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面是否竖直和地面是否水平。

(4)重力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12、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静摩擦

摩擦力            滑动摩擦

动摩擦

滚动摩擦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13、滑动摩擦力:

(1)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2)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所有熟视无睹条件都是保障木块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平衡)

(3)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 、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14、摩擦力的应用:

(1)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2)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练习: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太空飞船在太空中绕某星球运行,它受力的作用,判断依据是:飞船的运动不是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

自由飞行的飞船实验定中能使用的仪器是(A、密度计,B、温度计,C、水银气压计,D、天平)。

第八章  力与运动

1、合力的概念: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或者说,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那么,能够代替那两个力作用效果的力,就叫做那两个 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2、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合力方向一定与大力相同

3、伽利略斜面实验:

(1)三次实验小车都从同一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时的速度相同。

(2)实验现象: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3)原因: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它前进的就越远。

(4)结论: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速度减小的越慢。

(5)推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6)伽利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7)细节:小车在平面上运动,是保证它在竖直方向所受合力为零,水平方向上只受摩擦力;决定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的因素:初速与摩擦阻力,研究后者就要保证前者相同。

4、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不受力前的瞬间的运动方向与快慢)。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所以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5、惯性:

(1)定义:一切物体的保持自身原有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2)说明: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利用惯性知识解释:

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原有状态;发生的变化;此时目标因具有惯性保持原有运动状态而产生相应的效果。

表述中可以加利用惯性,但不能说防止惯性(对应的说法是防止惯性的危害)和惯性作用,一般不涉及惯性的大小。

6、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和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

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或不超速行驶或不超载;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7、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8、二力平衡: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9、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

A、器材:木块(小车、纸片),细绳,定滑轮,相同的钩码(弹簧测力计)

B、组装:木块放在光滑水平面上(保障它在水平方向只受两个拉力,竖直方向合力为零)

C、大小关系的探究:增减两端的钩码数目,观察小车分别在什么条件下静止和发生运动

D、共线关系的探究:保持两端钩码数相同,观察两拉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把小车水平扭转一个角度,使两拉力不在同一直线上,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E、同体关系的探究:保持两个力等大反向,剪断纸片,观察纸片的运动情况。

F、问题与改进:摩擦的影响(改进:用小车或纸片代替木块)钩码的特殊性(用弹簧测力计代替)

10、二力平衡条件:

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

● 概括:“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11、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平衡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是相同性质的力;平衡的两个力可以各自独立存在,相互作用力必须同时存在。

12、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不受力     合力

受平衡力   为0

静止              运动状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态不变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运动快慢改变   运动状

运动方向改变   态改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3、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准确确定受力方向。

第九章  压强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不垂直的取垂直部分

(2)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物体的重力G

(3)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4)重为G的物体在桌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2、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1)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对比法归纳法)

3、压强:

(1)定义: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的幽会叫压强。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效果的物理量

(3)公式p=F/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准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

(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均匀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

对桌面的压强p=gh

(4)压强单位的认识:一张报纸下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 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 Pa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5)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头做得很尖、菜刀刀口很薄

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容器: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

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p=F/S)。

(6)液体压强的产生:液体(受重力有流动性)气体(分子间的碰撞)。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大小:压强计   用途:反映液体内部的压强。

原理:通过U形管两液面的高度差反映探头橡皮膜的压强。使用前将两液面调到相平(方法是先放好液体,待其静止后按顺序安装软管和探头,不可加减液体)

3、液体压强的规律:

(1)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对外),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同种液体);

(3)同种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液体压强公式:

(1)推导压强公式使用了建立理想模型法,光线的概念也利用了建立理想模型法。

(2)推导过程:(结合课本)

液柱体积V=Sh ;质量m=p Sh

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p Shg

液片受到的压强;p=F/S=p gh

(3)液体压强公式p=p gh说明:

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  p:Pa ; g: N/kg; h: m ;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开关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裂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D、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右右图

5、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与液重关系:右图

6、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

一般方法:(一)首先确定压强p=p gh;

(二)其次确定压力F=pS

特殊情况:压强:对直柱形容器可先求F 用p=F/S

压力:①作图法   ②对直柱形容器 F=G

三、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

(2)原理:连通器里只有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3)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2、帕斯卡原理: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向各个方向传递。

应用:汽车液压千斤顶、汽车液压刹车系统、水压机、船闸闸门的开合。

四、大气压强: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用p0表示。

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Hg=1.01×105 Pa(其值随着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液柱的压强与外界大气压平衡;若未灌满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约为10.3m,改成酒精大约需12.9米。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差不变,液柱长度变长。

D、若外界大气压为H cmHg 试写出下列各种情况下,被密封气体的压强(管中液体为水银)。

E、标准大气压: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cmHg=1.01×105Pa ,可支持水柱高约10.3m

5、大气压的特点:

(1)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2)大气压变化规律研究:在海拔3000米以内,每上升10米,大气压大约降低100Pa

6、测量工具:

定义: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说明:若水银气压计挂斜,则测量结果变大。 在无液气压计刻度盘上标的刻度改成高度,该无液气压计就成了登高计。

7、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8、沸点与压强: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应用:高压锅、除糖汁中水分。

9、体积与压强:内容: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风箱原理。

*列举出你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知识的几个事例?

答:①用塑料吸管从瓶中吸饮料②钢笔吸墨水③使用带吸盘的挂衣钩④人做吸气运动⑤注射器吸药液

第十章  流体的力现象

一、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液体。

伯努利原理:流体(侧面)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空气对飞机机翼上下表面产生向上的压力差。

飞机升力产生的过程:机翼形状上凸下平,使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因此在机翼上下表面形成了压强差,从而形成压力差,这样就形成了升力。

飞机升空的原因:当飞机所受升力大于飞机重力时,飞机才会升空。

二、浮力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熟记下图各种状态与相应的力和密度关系。

(3)说明:

①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

分析:F浮=G  则:液V排g=物Vg

物 =(V排/V)·液=2/3液

③悬浮与漂浮比较:

相同:F浮=G

不同:悬浮时液=物 ;V排=V物  漂浮时液<物 ;V排<V物

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与G(只受浮力重力)或比较液与物

⑤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没在密度为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物=

⑥纯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度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G排 =液V排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漂浮问题“五规律”:(历年中考频率较高)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7、浮力的利用:

(1)轮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 t  由排水量m 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m/液 ,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mg 轮船和货物共重G=mg

(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刻度:刻度线从上而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8、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

计算浮力方法:

①称量法:F浮=G-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②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

③漂浮、悬浮时,F浮=G (二力平衡求浮力)

④F浮=G排 或F浮=液V排g(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⑤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知道物体质量时常用)

第十一章  功与机械

一、功: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巩固:*某同学踢足球,球离脚后飞出10米远,足球飞出10米的过程中人不做功。(原因是足球靠惯性飞出)。

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

4、功的单位:焦耳,1J=1N·m 。 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0.5J 。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二、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P=

4、单位:主单位W 常用单位 kW 、mW 马力

换算:1 kW=103W  1 mW =106W   1马力=735W

某小轿车功率66 kW ,它表示:小轿车1s内做功66000J

5、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有用功。

三、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开关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2、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表F2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3、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

(1)找支点O;(2)延长力的作用线(虚线);(3)画力臂(实线双箭头,过支点垂直于力的作用线作垂线);(4)标力臂

*研究杠杆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水平静止或匀速转动。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 F1L1=F2 L2也可写成F1/F2=L2/L1

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

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4、应用:

名称

结构特征

特点

应用举例

省力

杠杆

动力臂

大于阻力臂

省力、费距离

撬棒、铡刀、动滑轮、

轮轴、羊角锺、钢丝钳、

花枝剪刀

费力

杠杆

动力臂

小于阻力臂

费力、省距离

缝纫机踏板、起重臂、

人的前臂、理发剪刀、

钓鱼杆

等臂

杠杆

动力臂

等于阻力臂

不省力不费力

天平、定滑轮

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择费力杠杆。

四、滑轮

1、定滑轮:

(1)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2)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3)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4)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2、动滑轮:

(1)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2)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3)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G/2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 拉力F=(G物+G动)/2 ;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是2倍重物移动的距离S(或vF)=2h(或vG)

3、滑轮组

(1)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2)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3)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G/n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G物+G动)/n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是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F(或vF)=nhG(或vG)

(4)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物+G动)/F 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要求组装滑轮。

五、功的原理:

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说明:(请注意理想情况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 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

3、应用 :斜面

①理想斜面:斜面光滑

②理想斜面遵从功的原理;

③理想斜面公式:FL=Gh 其中:F:沿斜面方向的推力;L:斜面长;G:物重;

h:斜面高度。如果斜面与物体间的摩擦为f ,则:

FL=fL+Gh ;这样F做功就大于直接对物体做功Gh 。

六、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W总

斜面:W有用=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额=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W额=fL

3、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 + W额=FS=W有用 /

斜面:W总=fL + Gh =FL

4、机械效率:①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②公式:

斜面:=

定滑轮:=

动滑轮:===

===

滑轮组:===

③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F 。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 。

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5、机械效率的测量:

①原理:  ==

②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 、拉力F 、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③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④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

⑤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

B、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

C、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做的额外功就多。

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第六章   机械能

一、动能和势能

1、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

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如:山上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

2、知识结构:

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

机           决定其大小的因素:物体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械           重力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势能   决定其大小因素:物体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势能就越大

能   势能

弹性   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

势能   决定其大小的因素: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3、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①猜想: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

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小钢球  方法:控制变量;

?如何判断动能大小:看小钢球能推动木块做功的多少

?如何控制速度不变:使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则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大小相同;

?如何改变钢球速度:使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

③分析归纳:保持钢球质量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保持钢球速度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④得出结论:物体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物体

质量

m/kg

速度

v/(m·s-1)

E/J

约600

约0.5

约75

中学生

约50

约6

约900

*练习:右表中给出了一头牛漫步行走

和一名中学生百米赛跑时的一些数据: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对物体动能大小

影响较大的是速度,你判断的依据:人

的质量约为牛的1/12,而速度约为牛的

12倍,此时动能为牛的12倍说明速度对动能影响大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理解:①有动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②有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③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知识结构:

弹性势能

动能    势能

重力势能

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弱弹性势能。

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4、动能与势能转化问题的分析:

(1)首先分析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决定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看动能和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如何变化。

(2)还要注意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增大——如果除重力和弹力外没有其他外力做功(即:没有其他形式能量补充或没有能量损失),则动能势能转化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3)题中如果有“在光滑斜面上滑动”则“光滑”表示没有能量损失——机械能守恒;“斜面上匀速下滑”表示有能量损失——机械能不守恒。

三、水能和风能

1、知识结构:

拦河筑坝

发电

水能    海水潮汐

机械能的

天然资源           直接做功

风能

2、水电站的工作原理:利用高处的水落下时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水的一部分动能转移到水轮机,利用水轮机带动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练习: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的目的是什么?大坝为什么要设计成上窄下宽?

答: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是为了提高水位,增大水的重力势能,水下落时能转化为更多的动能,通过发电机就能转化为更多的电能。

延伸阅读
为了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我们应该先动笔写一份工作计划。把工作计划写好能够约束自己更快投入到另一个项目中,怎么撰写出一份规范的工作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3八年级下年级工作计划精选五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3-01-27
时间匆匆流逝了,走得那么无影无踪,在一段时间中,我们会有一些深刻经历了很多 ,大部分人都会被上司或者老师要求写一篇总结,总结是对过去的事情的简单概括,大家晓得总结范文怎么写好吗。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八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2023第一学期,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班主任工作
2023-01-03
时间匆匆流逝了,走得那么无影无踪,在一段时间中,我们会有一些深刻经历了很多 ,大部分人都会被上司或者老师要求写一篇总结,总结是对过去的事情的简单概括,大家晓得总结范文怎么写好吗。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八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2023第一学期,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班主任工作总
2023-01-03
岁月流逝,流出一缕清泉,流出一阵芳香,我们总会经历很多各式各样的事情,大部分人都会被上司或者老师要求写一篇总结,总结可以让我们自我反省,提升自我。那么,总结的相关范文要怎么去写呢。下面,小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精选六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01-03
  工作计划本身就是一个框架。只有把工作放在框架内,才能从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虑、分析和评价,并为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制定应对计划。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生物教学工作计划上册(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2-11-09
游踪是游记的路线。无论作者走到哪里,他都会把目光投向他写作的地方。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游记作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八年级游记作文(合集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11-01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游麦积山八年级作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11-01
制定计划前,要分析研究工作现状,充分了解下一步工作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是依据什么来制定这个计划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下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方便大家学习。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精选四篇,欢迎品鉴!
2022-11-01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制作水果沙拉作文八年级300字精选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2-10-18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回忆八年级作文范文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2-10-18
  •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