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杂志_心理发展与教育

【www.sudunlaoyingcha.com--学生演讲稿】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1)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又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4)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5)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6)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2、教育应该遵循的规律

教育的发展应当遵循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既要看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注重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要考虑认知发展的连续性,教育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效果。

(二) 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人格随着年龄的变化体现出一般规律。埃里克森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解决过程就是人格发展的过程:婴儿期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儿童早期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学前期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学龄期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青年期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成年中期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成年晚期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

2、教育应遵循的规律

埃里克森这个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发展观---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性的,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的。

因此,教育要注意根据个体人格发展阶段的特点,为个体解决心理危机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个体的人格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同化――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主体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顺应――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示接受和解释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4个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

b.前运算阶段(2-7岁)

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在这一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这一阶段,开始能运用预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前运算阶段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儿童的认知结构发生了重组和完善,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出现“守恒”的概念,开始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他们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d.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本阶段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并且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拒绝规则或违抗师长。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教师和家长不宜采用过多的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而应鼓励和指导他们自己作决定,同时对他们考虑不全面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

(3)影响发展的因素

a.成熟――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b.练习和经验――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

c.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d.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4)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①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或成功的基本前提。皮亚杰从思维和语言两方面进行研究,指出儿童不是“小大人”,而是具有同成人有质的差别的独特心理结构的个体。

②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①文化历史发展观

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与其他人以及预言等符号系统的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包括教学,对发展起形成性作用。

②心理发展观

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a.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b.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c.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③内化学说

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为内部活动,才能最终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具体地说,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④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关于教育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说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2)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首先,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

其次,维果斯基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

第三,维果斯基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

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在于:强调在教师的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现活动;其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支架式教学特点:①学习者是积极自主的“学徒式学习者”;②学生的学习受背景影响;③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的认知任务和支架;④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

3.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①教学是群体的社会活动,又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统一的过程。人的心理是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教学过程的,不仅有认知因素的参与而且有各种非认知因素的参与,并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统一活动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正是在活动中发生着客体向主观映象的转化;同样也在活动中,主观映象转化为活动的客观产物。活动使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相互作用,相互转化。②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情绪、思维方式等等,不是由教师以灌输、转移、赠送的方式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靠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劳动获得的。③在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范围大体上有四个方面:感知的、操作的、表达的、思维的。应当充分地、积极地运用这一切活动,以促进发展。组织得好的教学活动,能对大脑产生最佳刺激,改善大脑的物质状态,并能影响身体的其他生理机能发展。

三.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主要观点

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2)心理发展社会理论的教育价值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社会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承认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序,都是从特殊到一般,从自我中心和关心直接的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关心他人的利益,肯定道德判断要以一定的认知发展为基础,强调社会交往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在学前幼儿园和小学低中年级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

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3.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根据埃里克森理论,即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充满危机的过程,个体的自我需求与社会规范之间往往存在冲突,教育应该培养个体应对危机且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它还提示,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发展的助力,也可能成为发展的阻力,因此,教师及父母应该考虑每个儿童的生活经验及心理需求的不同,施以适宜的教育。

柯尔伯格理论的意义在于发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渐进,并且提示道德教育必须配合儿童心理的发展,如果超越了儿童的发展阶段,对儿童的道德学习将无济于事。柯尔伯格的理论的不足之处是,它不能作为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据,否则,将窄化道德教育的内涵,因为它强调的是道德认知,而不是道德行为,而这两者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四、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

(一)智能差异与教育

学生的智能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智能水平的差异、智能类型的差异和表现早晚的差异。

智能在发展水平上有很大差异。智能水平在全体人口中呈正态分布,即智能极高和极低的人占少数,大多数人的智能属于中等水平。学生群体中也表现出大致相同的特点。

智能在类型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例如,有些学生长于记忆,有些学生长于推理,有些学生长于理解,有些学生长于表达等等。

智能在表现早晚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有的人年幼时就显露出过人的能力,有的人则较晚。

(二)人格差异与教育

人格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由于先天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人与人之间的人格表现出差异性。

人格在类型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人格在性别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人格的差异性,还包括文化差异。

(三)认知方式差异与教育

认知方式也称认知类型或认知风格,它是指个体进行信息加工时,通过其知觉、记忆、思维等内在心理过程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习惯性特征。它具有持久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前者指它在时间上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后者指个体在完成类似的任务时都会采用这种方式。认知类型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不同的个体、不同的问题情境可能适合不同的认知类型。

(1)场依存性对场独立性: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为场依存性,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称为场独立性。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这两种认知方式与教育的关系体现在:

①与学习的关系:

②与教学的关系:

(2)冲动性对沉思性:冲动型思维的学生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很快就作出反应;反思型思维的学生则不急于回答,他们在作出回答之前,倾向于先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给予较有把握的答案。这两种认知方式与教育的关系体现在与学习的关系上:

反思型学生表现出更成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可能去考虑不同的假设,完成需要对细节作分析的学习任务时成绩也更好些,而且在约束动作方面,更能抗拒诱惑;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具有许多维度的任务比起反思型要快,但易出错,在约束动作方面,难以抗拒诱惑。

(3)整体性对系列性:整体性策略指学生解决问题时,倾向于使用比较复杂的假设,每个假设同时设计若干属性;而系列性策略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倾向于把精力集中在一步步策略上,他们提出的假设一般来说比较简单,每个假设只包括一个属性。这两种认知方式与教育的关系体现在:

与学习的关系

与教学的关系

(4)发散思维对聚合思维:发散式思维是一种搜寻策略,这种策略的注意面较广,并可以把已有的各种图式联结起来,而聚合式思维则趋向于只注意某些方面,并很快地就局限在某一特定领域之间。

(5)内倾对外倾:外倾者的行为主要指向外部世界的各种事件,他们的思维是受客观事物支配的。与此相反,内倾者往往是根据个人的价值观和标准来评判外部事件。内倾者的思维是受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影响的,甚至为它们而困惑。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1)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又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4)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5)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6)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2、教育应该遵循的规律

教育的发展应当遵循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既要看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注重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要考虑认知发展的连续性,教育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效果。

(二) 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人格随着年龄的变化体现出一般规律。埃里克森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解决过程就是人格发展的过程:婴儿期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儿童早期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学前期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学龄期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青年期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成年中期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成年晚期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

2、教育应遵循的规律

埃里克森这个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发展观---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性的,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的。

因此,教育要注意根据个体人格发展阶段的特点,为个体解决心理危机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个体的人格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同化――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主体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顺应――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示接受和解释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4个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

b.前运算阶段(2-7岁)

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在这一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这一阶段,开始能运用预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前运算阶段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儿童的认知结构发生了重组和完善,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出现“守恒”的概念,开始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他们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d.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本阶段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并且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拒绝规则或违抗师长。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教师和家长不宜采用过多的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而应鼓励和指导他们自己作决定,同时对他们考虑不全面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

(3)影响发展的因素

a.成熟――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b.练习和经验――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

c.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d.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4)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①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或成功的基本前提。皮亚杰从思维和语言两方面进行研究,指出儿童不是“小大人”,而是具有同成人有质的差别的独特心理结构的个体。

②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①文化历史发展观

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与其他人以及预言等符号系统的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包括教学,对发展起形成性作用。

②心理发展观

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a.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b.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c.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③内化学说

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为内部活动,才能最终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具体地说,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④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关于教育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说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2)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首先,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

其次,维果斯基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

第三,维果斯基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

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在于:强调在教师的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现活动;其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支架式教学特点:①学习者是积极自主的“学徒式学习者”;②学生的学习受背景影响;③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的认知任务和支架;④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

3.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①教学是群体的社会活动,又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统一的过程。人的心理是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教学过程的,不仅有认知因素的参与而且有各种非认知因素的参与,并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统一活动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正是在活动中发生着客体向主观映象的转化;同样也在活动中,主观映象转化为活动的客观产物。活动使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相互作用,相互转化。②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情绪、思维方式等等,不是由教师以灌输、转移、赠送的方式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靠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劳动获得的。③在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范围大体上有四个方面:感知的、操作的、表达的、思维的。应当充分地、积极地运用这一切活动,以促进发展。组织得好的教学活动,能对大脑产生最佳刺激,改善大脑的物质状态,并能影响身体的其他生理机能发展。

三.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主要观点

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2)心理发展社会理论的教育价值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社会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承认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序,都是从特殊到一般,从自我中心和关心直接的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关心他人的利益,肯定道德判断要以一定的认知发展为基础,强调社会交往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道德两难故事)

道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在学前幼儿园和小学低中年级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

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3.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根据埃里克森理论,即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充满危机的过程,个体的自我需求与社会规范之间往往存在冲突,教育应该培养个体应对危机且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它还提示,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发展的助力,也可能成为发展的阻力,因此,教师及父母应该考虑每个儿童的生活经验及心理需求的不同,施以适宜的教育。

柯尔伯格理论的意义在于发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渐进,并且提示道德教育必须配合儿童心理的发展,如果超越了儿童的发展阶段,对儿童的道德学习将无济于事。柯尔伯格的理论的不足之处是,它不能作为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据,否则,将窄化道德教育的内涵,因为它强调的是道德认知,而不是道德行为,而这两者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四、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

(一)智能差异与教育

学生的智能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智能水平的差异、智能类型的差异和表现早晚的差异。

智能在发展水平上有很大差异。智能水平在全体人口中呈正态分布,即智能极高和极低的人占少数,大多数人的智能属于中等水平。学生群体中也表现出大致相同的特点。

智能在类型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例如,有些学生长于记忆,有些学生长于推理,有些学生长于理解,有些学生长于表达等等。

智能在表现早晚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有的人年幼时就显露出过人的能力,有的人则较晚。

(二)人格差异与教育

人格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由于先天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人与人之间的人格表现出差异性。

人格在类型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人格在性别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人格的差异性,还包括文化差异。

(三)认知方式差异与教育

认知方式也称认知类型或认知风格,它是指个体进行信息加工时,通过其知觉、记忆、思维等内在心理过程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习惯性特征。它具有持久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前者指它在时间上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后者指个体在完成类似的任务时都会采用这种方式。认知类型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不同的个体、不同的问题情境可能适合不同的认知类型。

(1)场依存性对场独立性: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为场依存性,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称为场独立性。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这两种认知方式与教育的关系体现在:

①与学习的关系:

②与教学的关系:

(2)冲动性对沉思性:冲动型思维的学生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很快就作出反应;反思型思维的学生则不急于回答,他们在作出回答之前,倾向于先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给予较有把握的答案。这两种认知方式与教育的关系体现在与学习的关系上:

反思型学生表现出更成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可能去考虑不同的假设,完成需要对细节作分析的学习任务时成绩也更好些,而且在约束动作方面,更能抗拒诱惑;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具有许多维度的任务比起反思型要快,但易出错,在约束动作方面,难以抗拒诱惑。

(3)整体性对系列性:整体性策略指学生解决问题时,倾向于使用比较复杂的假设,每个假设同时设计若干属性;而系列性策略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倾向于把精力集中在一步步策略上,他们提出的假设一般来说比较简单,每个假设只包括一个属性。这两种认知方式与教育的关系体现在:

与学习的关系

与教学的关系

(4)发散思维对聚合思维:发散式思维是一种搜寻策略,这种策略的注意面较广,并可以把已有的各种图式联结起来,而聚合式思维则趋向于只注意某些方面,并很快地就局限在某一特定领域之间。

(5)内倾对外倾:外倾者的行为主要指向外部世界的各种事件,他们的思维是受客观事物支配的。与此相反,内倾者往往是根据个人的价值观和标准来评判外部事件。内倾者的思维是受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影响的,甚至为它们而困惑。

延伸阅读
青春主题大学生演讲稿【7篇】 现如今,演讲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演讲稿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你知道要求有哪些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青春主题大学生演讲稿范文(通用5篇),欢迎品鉴!
2023-01-31
有关文明礼仪小学生演讲稿七篇 靠近我多一些,离文明近一点,微笑是开启心灵的钥匙,文明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创造一份文明;收获一份温馨,文明得体,从我做起,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文明礼仪小学生演讲稿,供大家参考。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明礼仪小学生演讲稿集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01-31
安全教育小学生演讲稿精选5篇 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安全教育小学生演讲稿(通用4篇),欢迎品鉴!
2023-01-31
工作总结之家栏目精选:“春季开学典礼学生演讲稿”,欢迎阅读。 人只有不断进步,不断尝试追求更高的目标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为了在公众面前更好的展现自己,写演讲稿是一场优质演讲的必备准备工作,为了我们更好的演讲,我们需要演讲稿。什么样的演讲稿更值得新手去学习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春季开学典礼学生演讲稿,
2023-01-31
有关讲文明的学生演讲稿5篇 在礼仪养成教育中,首先应坚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授课时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挥、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讲文明的学生演讲稿,供大家参考。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讲文明的学生演讲稿范文汇总四篇,欢迎品鉴
2023-01-31
最新知法懂法好学生演讲稿五篇 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社会要和谐,法律支妙招。人人都学法,法规心中晓,处处都守法,犯罪何处找,遇事会用法,问题解决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知法懂法好学生演讲稿,供大家参考。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知法懂法好学生演讲稿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
2023-01-28
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主题学生演讲稿7篇 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主题学生演讲稿要怎么写呢。“一二·九”运动是“五四”以来又一次爱国学生首先行动起来,并得到全国人民响应的运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主题学生演讲稿【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01-28
只有坚持不懈的追求才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当要在大场合下进行发言时,这时候就需要用到演讲稿了。当演讲顺利,观众会给与热烈的掌声。如何写演讲稿才能体现内心所思所想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中考百日誓师学生演讲稿,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考百日誓师学生演讲稿(合集8篇),
2023-01-28
2022国家宪法日中学生演讲稿(精选7篇) 随着国家宪法日的到来,社会、学校都在开展宪法普及活动了,那么我们不如也开始写一写国家宪法日的演讲稿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国家宪法日中学生演讲稿(合集五篇),欢迎品鉴!
2023-01-27
班会学生演讲稿怎么写7篇 每天都是一个起点,每天都有一点进步,每天都有一点收获,精神成就事业,态度决定一切,把汗水变成珍珠,把梦想变成现实,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班会学生演讲稿怎么写,供大家参考。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班会学生演讲稿怎么写【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01-27
  • 推荐访问